在智能電動汽車賽道上,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核心傳感器,其技術演進與自動駕駛等級提升密切相關。小米汽車通過“激光雷達+視覺融合”的技術路線,以禾賽AT128激光雷達為硬件基石,結合BEV+Transformer+占用網絡算法,構建了從L2+輔助駕駛到L4級自動駕駛的漸進式技術布局。這一路線既體現了對技術可行性的務實考量,也展現了小米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戰(zhàn)略野心。
一、L2+階段:多傳感器融合的感知基石
小米SU7作為首款量產車型,其激光雷達的部署標志著小米正式進入高階輔助駕駛賽道。SU7搭載的禾賽AT128激光雷達具備128線垂直分辨率,每秒生成153萬點云數據,探測距離達200米,可識別200米外直徑10厘米的障礙物。該雷達與11個高清攝像頭、3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形成“27顆傳感器矩陣”,通過分布式架構實現L2+級功能。
在技術實現上,小米采用“變焦BEV”技術,根據場景動態(tài)調整感知范圍:
泊車場景:以0.05米像素網格構建高精度地圖,結合超分辨率算法實現機械車位95%的泊入成功率;
城區(qū)場景:感知范圍擴展至左右160米,通過激光雷達點云與攝像頭圖像的跨模態(tài)融合,實現無保護左轉、繞行障礙物等復雜操作;
高速場景:前向探測距離延伸至250米,結合雙目攝像頭組,在150米范圍內提前識別突發(fā)事故并觸發(fā)減速變道。
這一階段的技術挑戰(zhàn)在于多傳感器數據的時間同步與空間對齊。小米通過自研的“超分辨率占用網絡”算法,將激光雷達的稀疏點云與攝像頭的密集像素進行特征級融合,使系統(tǒng)在雨雪天氣下的感知精度較純視覺方案提升40%。
二、L3階段:端到端架構的突破與挑戰(zhàn)
2024年9月,小米完成智能駕駛團隊重組,將“感知”與“規(guī)控”部門合并為“端到端算法與功能部”,標志著其技術路線向L3級躍遷。這一階段的核心突破在于:
算法革新:采用“BEV+Transformer+占用網絡”新一代技術平臺,將傳感器數據直接映射為4D空間語義地圖,避免傳統(tǒng)模塊化架構的信息損失。例如,在廣州車展直播中,SU7演示的“車位到車位”全場景智駕,即通過端到端模型實現從停車場到目的地的連續(xù)決策。
算力支撐:雙英偉達Orin-X芯片提供508TOPS算力,支持動態(tài)調配資源。在泊車場景中,系統(tǒng)將80%算力用于超分辨率圖像處理;而在高速NOA場景中,則釋放60%算力用于實時路徑規(guī)劃。
冗余設計:針對L3級“人機共駕”特點,小米開發(fā)了多重冗余系統(tǒng):
感知冗余:激光雷達與攝像頭數據互為驗證,當任一傳感器失效時,系統(tǒng)可無縫切換至備用模式;
控制冗余:采用雙備份線控底盤,確保在單點故障下仍能維持基本駕駛功能;
電源冗余:800V高壓平臺與雙電池組設計,支持緊急情況下的降級運行。
然而,端到端架構仍面臨兩大挑戰(zhàn):
數據稀缺性:L3級功能需覆蓋長尾場景,但小米當前日增訓練數據僅120萬公里,僅為華為的60%;
算法可解釋性:黑箱化的神經網絡模型難以滿足功能安全認證要求,小米正通過“可解釋AI”技術,將決策過程可視化以符合ISO 26262標準。
三、L4階段:量產交付與生態(tài)協(xié)同
2025年2月,雷軍宣布小米L4級自動駕駛系統(tǒng)通過工信部認證,并計劃年內實現量產交付。這一里程碑的達成,得益于三大技術突破:
硬件降本:通過與禾賽科技合作,將激光雷達成本從萬元級壓縮至3000元以內,使其具備向20萬元級車型滲透的條件;
車路協(xié)同:與高精地圖廠商、5G-V2X基礎設施供應商共建生態(tài),彌補單車智能的感知盲區(qū)。例如,在北京亦莊測試區(qū),小米車輛可通過路側單元接收紅綠燈狀態(tài)、施工路段預警等信息,使決策延遲降低至100ms以內;
仿真測試:構建包含10億級場景的數字孿生系統(tǒng),覆蓋暴雨、沙塵等極端環(huán)境,將實車測試里程從1000萬公里縮短至100萬公里。
在商業(yè)化層面,小米采用“硬件預埋+軟件訂閱”模式:
基礎版:標配L2+功能,搭載無激光雷達的純視覺方案,售價下探至15萬元區(qū)間;
旗艦版:配備L4功能,支持城市NOA、自動過閘機等高級場景,用戶可按年訂閱智駕服務(預計3980元/年)。
這種策略既降低了用戶購車門檻,又通過軟件收費實現持續(xù)盈利。據投行預測,到2026年,小米智駕業(yè)務收入將突破200億元,占汽車板塊總營收的30%。
四、技術路線背后的產業(yè)邏輯
小米的漸進式布局,本質上是“技術可行性與商業(yè)可持續(xù)性”的平衡藝術:
硬件層面:通過投資禾賽、速騰聚創(chuàng)等激光雷達企業(yè),掌控供應鏈核心環(huán)節(jié),避免被“卡脖子”;
軟件層面:依托小米AI實驗室的3000名工程師,實現算法自研與底層優(yōu)化,降低對第三方供應商的依賴;
生態(tài)層面:將智駕系統(tǒng)與小米智能生態(tài)無縫銜接,例如車輛離家1公里時自動開啟空調,AR-HUD與小米智能眼鏡實現導航信息流轉。
這種“硬件+軟件+生態(tài)”的三位一體模式,使小米在L4級自動駕駛賽道展現出獨特的競爭優(yōu)勢。正如雷軍所言:“智能駕駛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戰(zhàn)。”在這場變革中,小米正以激光雷達為支點,撬動整個智能出行產業(yè)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