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多年的耕耘,小米終于穩(wěn)坐國內第一的位置,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但現(xiàn)在手機市場這么卷,大家都壓低了利潤率(蘋果除外),賺錢比以往難多了。更不用說全球經濟衰退,大家都沒啥換機欲望,手機銷量已經跌回了 2014 年的水平,以后手機廠商只會越來越難過,想要活得更好,免不了得搞些新業(yè)務創(chuàng)收。而當下最火的風口,毫無疑問就是新能源汽車!各行各界都來摻一腳,其中自然少不得手機廠商的身影。轉型最成功的手機廠商,沒有之一,就是華為,手機業(yè)務受阻,汽車業(yè)務成了華為的重要寄托。
小米真不會再搞低端車了,當年從 1999 做起,到現(xiàn)在品牌調性都沒做起來,小米可太恨低端了。
所以到了汽車這塊,不可能再做 10 萬元以下的車型,根據(jù)雷總的說法,小米汽車定位中高端,可能的價格段在 10-30 萬元。
同時再配合近期供應鏈的消息,小米汽車確定激光雷達供應商為禾賽科技,電池方面采用寧德時代麒麟和比亞迪刀片電池方案,可以看出小米汽車確實是奔著中高端去的。
最終價格應該會落在 18 - 25 萬這檔,畢竟當前最便宜的激光雷達車型,已經賣到 20.99 萬元(小鵬 P5 460P 版)。
亦莊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披露,預計小米汽車工廠于 2023 年 6-7 月獲得汽車生產資質?!∽?2021 年官宣造車至今,小米汽車前前后后共申請了 200 余項專利。玩味的是,小米汽車在獲得生產資質上遇到了阻礙。懷胎許久,如今卻面臨難產。了解到,在今年 9 月的一次內部講話中,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透露,小米汽車首臺工程車已正式下線。
很多人并不看好小米汽車,小米搞組裝出名,手機、電視,小家電還行。只可惜小米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拼品牌可能最終毀了小米,造車投入成本巨大,恒大汽車就是個例證,恒大汽車就是個大坑,許老板現(xiàn)在也沒從債務危機中爬上來。
相比技術道路的未確定性,堅持自研不被“掐脖子”是車企必走路線。據(jù)億歐智庫統(tǒng)計的2022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品牌自動駕駛競爭力榜單顯示,擁有全棧自研能力的特斯拉和小鵬占領前二位置。對此也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自動駕駛自研的車企在產品、技術、發(fā)展空間等方面優(yōu)勢巨大,二是自動駕駛與供應商合作研發(fā)的車企也正在向掌握研發(fā)主導權方向傾斜。
像智己、阿維塔等車企通過與華為、百度等頭部供應商進行深度合作,已經打造出屬于自身的優(yōu)勢。勢一能以最短時間獲取較為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提高自家車型核心競爭力;優(yōu)勢二與供應商共建良好的生態(tài)體系,如與華為合作的阿維塔,可以進一步連接華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相關合作企業(yè)及用戶群體,進行資源整合。
自2021年3月30日小米公司雷軍宣布造車以來,已過去了超過1年半時間,小米汽車卻遲遲不見落地與量產,有飽受等待的網民并且提出諸多質疑,對于此,雷軍已于此前表示,將不再進行任何方式的辟謠,大家對小米要有信心,相信小米一定會一如既往地讓大家驚喜。
其實小米汽車有別于其它“PPT”造車+委托生產模式,小米汽車定位于有核心技術,包括整車設計、駕駛系統(tǒng)、自有工廠生產,首期投入已超承諾的33億元,組建超600人團隊已全部到位,營銷負責人為前上海通用五菱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周钘。近日更傳出小米汽車副總裁于立國接手產品部,原主管副總裁李肖爽已常駐上海,主要負責供應鏈。一切皆是“為小米汽車而戰(zhàn)”。
截至目前,全球電動汽車行業(yè)還沒有一家企業(yè)年銷量達到百萬級別,更不用提千萬級的,而且去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總和也僅有650萬輛。
同時,放眼全球汽車市場,2021年銷量過千萬的只有一家車企,豐田去年銷量是1050萬輛,是全球銷量第一的汽車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