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手機是怎么誕生的?
掃描二維碼
隨時隨地手機看文章
你可能知道,1875年,第一部電話由貝爾發(fā)明出來。但是你可知道,1973年,近一百年之后,世界上第一部手機才被發(fā)明出來,又過了10年才被量產(chǎn)上市。
2022年的今天,當你可以只帶一部手機就出門,可以用手機流暢的刷著短視頻、看著直播的時候,你可曾想過,世界上第一部手機是如何被發(fā)明出來的,手機之父、第一部手機的發(fā)明者又是誰呢?
馬丁·庫珀。
Martin Lawrence Cooper,1928年12月26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
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師,世界上第一部手機Dyna TAC的發(fā)明者,“移動電話之父”。
Dyna TAC8000X,售價3995美元,1983年,1美元可以兌換1.9757元人民幣,也就是說,DynaTAC8000X的售價大約等于7893元人民幣。雖然它重達2斤,通話時間只有35分鐘,而充電時間卻要10小時。
但它的誕生,卻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無線通信的誕生。
本篇文章分享人民郵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圖書,由手機之父馬丁·庫珀編寫的《手機誕生記:馬丁·庫珀回憶錄》,這是手機誕生的真實故事,講述世界上第一部手機是如何被發(fā)明出來的,以及對于移動通信未來的展望,尤其是圖書末尾,作者提出的三大觀點更是令人深思。
通過閱讀這本書,將解答你的以下問題。
- 第一部手機的設計靈感是什么?
- 第一部手機都有什么功能?
- 未來手機的形態(tài)是什么樣的?
- 未來手機的功能都有什么?
- Human 2.0和3.0是什么樣的?
文末有贈書福利哦!
1973年4月的一天,位于紐約曼哈頓的摩托羅拉實驗室里傳出陣陣掌聲。
“成功了!”
實驗室里的研究人員歡呼雀躍。
研發(fā)團隊的領導馬丁·庫帕舉著他們的研究成果——世界上第一部手機,激動地問道:“親愛的朋友們,我要走上大街,用這部手機給一個人打電話,你們猜猜是誰?”
“您的家人?”
“您的朋友?”
在場的人紛紛猜測。
“不,你們都猜錯了?!?/span>
庫帕神秘地笑著。
隨后,他走出實驗室,來到曼哈頓的大街上。
從他身邊經(jīng)過的人,無不停下腳步,盯著他手上那個沒有線的電話,駐足觀望。
在此之前,人們從來沒見過沒有繩子的電話。
在眾人的注視下,庫帕按下了一串電話號碼。
電話通了,那頭傳來了一個男人的聲音:“這里是尤爾·恩格爾?!?/span>
庫珀興奮地用幾乎顫抖的聲音說道:“尤爾,我正在用一個真正的移動電話和你通話,一個沒有繩子的移動電話!”
手機那頭沉默了。
接電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庫珀長期以來的競爭對手:貝爾實驗室的一名科學家尤爾·恩格爾。
庫帕手上拿的正是世界上第一部手機Dyna TAC。
馬丁·庫帕1928年出生于美國芝加哥,1950年獲得伊利諾伊州科技學院的碩士學位。
畢業(yè)以后,庫帕參加了美國海軍。
退役以后,29歲的馬丁·庫帕開始在摩托羅拉公司個人通訊事業(yè)部門工作,這一干就是15年。
1973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發(fā)明了一個新概念,叫“蜂窩通信”。
所謂的蜂窩通信,就是采用蜂窩無線組網(wǎng)方式,在終端和網(wǎng)絡設備之間通過無線通道連接起來,進而實現(xiàn)用戶在活動中可相互通信。
馬丁·庫帕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想法,可是后來,AT&T認為人們需要的蜂窩通信只是車載通信,我們非常質疑這個結論。
我們知道,人們并不希望和汽車、房子、辦公室說話,而是和人說話。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打算發(fā)明一部蜂窩電話,向世人證明,個人通信的想法是正確的。
我們相信,電話號碼對應的應該是人而非地點。
那時正在播放電視劇《星際迷航》,考克船長的那部無線電話,就成為庫帕和他的團隊發(fā)明手機的原型。
“任務急迫,公司要求我們在六個星期內制作出手機模型?!?/span>
因為當時美國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正在考慮是否允許AT&T在美國市場建立移動網(wǎng)絡,并提供無線服務。
此外,AT&T自己也有開發(fā)移動電話的計劃。
摩托羅拉不愿意讓大好商機溜走。
三個月以后,第一部手機模型大功告成。
于是,便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和今天的手機相比,第一部手機Dyna TAC顯得又笨重又誤事。而且從研發(fā)出來,到生產(chǎn)上市,經(jīng)過了10年的時間。
可在當時,這部手機的誕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無線通信的誕生。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圖書《手機誕生記:馬丁·庫珀回憶錄》,這是人民郵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手機之父 馬丁·庫珀。
適合企業(yè)家、領導者、決策者,以及信息通訊領域的從業(yè)者閱讀,同樣也適合對謙遜和幽默的領導方式感興趣,和對手機感興趣的讀者閱讀,更適合有夢想、希望創(chuàng)造未來的讀者閱讀。
圖書末尾,手機之父馬丁·庫珀提出的Human 3.0三大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在增強設備的演進過程中,人工智能可能會做到:
- 完全勝任人類的所有工作,而且會做得更出色。
- 人類是脆弱的,生命會消逝,而增強設備是不會死亡的。
- 人類可能被取代。
這些觀點或許會讓你覺得困擾,但請記住,當這一切發(fā)生時,人機合并已經(jīng)完成,人與增強設備之間已經(jīng)不再有區(qū)別。
手機從GSM短信時代到5G視頻直播,發(fā)展到今天,也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你可曾想過,不遠的未來,手機又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