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國和亞太區(qū)域半導體現(xiàn)狀面面觀
中國:擴大生產 加強合作
據《中國電子報》報道,中國半導體產業(yè)(截止2005年年底)四十年間,共建成投產了40條IC芯片生產線。目前,中國擁有47條生產線,僅2006年一年,中國凈增了7條生產線。
2006年,中國國內的半導體廠商最近發(fā)起了新一輪的興建新工廠的熱潮,包括宏力、和艦科技、華虹和中芯國際等廠商正在展開激烈的投資資金爭奪戰(zhàn)。在這些國內廠商當中,中芯國際是最具優(yōu)勢進行融資擴張的。它除了打算在武漢和成都興建新工廠以外,在2007年中芯國際的計劃還包括擴大位于北京的300毫米的工廠的產能。上海的半導體制造商宏力計劃在自己目前的工廠中上馬200毫米晶圓的生產線。而在這一工廠中,還為以后的300毫米晶圓生產線留下了位。在和艦科技方面,公司同樣計劃在2007年進行300毫米晶圓的生產。而公司也正計劃在明年年初進行募股上市。華虹方面也不甘落后,也將在明年上馬300mm晶圓的生產線。中國國內還有一些規(guī)模不大而且技術相對落后的廠商,如上海先進、華潤上華和首鋼-NEC等,其擴張也很直截了當。
根據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貿易組織的報告,在2006年中國的半導體設備的支出總量預計將會增加,但在2007年這一支出會相對持平。中國市場上半導體工廠的設備總支出在2005年增長了10億美元,在2006年將增長20億3000萬美元,在2007年則為20億5000萬美元,到2008年則增長25億6000萬美元。
在實施自主創(chuàng)新戰(zhàn)略中,中國非常重視通過高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科技領域的跨越式發(fā)展。
在芯片研發(fā)方面,中科院計算所與意法半導體公司合作研制了64位龍芯2號增強型高性能通用處理器,簡稱為“龍芯2E”。中科院計算所采用意法半導體公司90納米工藝,設計“龍芯2E”處理器,而意法半導體公司則負責流片。目前,“龍芯2E”處理器已經研制成功,是世界上除美日之外性能最好的通用處理器,也是我國內地第一個采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性能達到了中檔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
目前,中科院計算所正與意法半導體公司合作開發(fā)“龍芯2F”,預計今年底能夠流片。據介紹,“龍芯2F”在成本、功耗上極具市場競爭力,可望銷售上千萬片。
另據介紹,中科院計算所正計劃與意法半導體公司繼續(xù)合作,研制芯片上多核的“龍芯3號”處理器。“龍芯3號”將采用該公司65納米工藝,預計2007年底能夠設計出“龍芯3號”的第一款原型芯片。
而近日,以色列存儲芯片開發(fā)商賽凡半導體(Saifun Semiconductors)與中國領先半導體制造廠商中芯國際聯(lián)合宣布,雙方將合作生產一種性價比更高的8Gb閃存芯片。 據路透財經報道,兩家公司稱,這款獨特的新產品將于2008年推出,它將采用中芯國際先進的制造工藝和賽凡的Quad NROM技術。
中國臺灣:持續(xù)增長 但起漣漪
據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yè)協(xié)會(TSIA)日前公布的數據,臺灣半導體產業(yè)今年第三季度總產值同比增長了23.2%,遠高于去年同期的9.3%。另據digitimes網站報道,臺灣半導體產業(yè)第三季度收入為新臺幣3360億元(102億美元),較上個季度增長8.6%,較去年同期增長23.2%。相比之下,全球半導體產業(yè)同期的收入為641億美元,同比僅增長了9.3%,較第二季度僅增長了8%。
委實,中國臺灣以臺積電為代表,在半導體行業(yè)中占有一定地位。且近幾年來,其發(fā)展趨勢更顯明朗,這得益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更得益于它在發(fā)展半導體行業(yè)的基礎。
追溯歷史,臺灣在以鋼鐵和石化原料為主體的傳統(tǒng)產業(yè)發(fā)展時期沒有跟上時代步伐,錯失了發(fā)展汽車和航天產業(yè)的時機,但在半導體產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臺灣與世界同步,在全球已進入以信息業(yè)為主的高科技產業(yè)時代,臺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臺灣的信息產業(yè)已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半導體產業(yè)是世界第四,排在美國、日本和韓國之后。
但由于臺灣當局的一些政策,阻礙了島內半導體行業(yè)的更好的發(fā)展,2006年11月,臺灣的第一大半導體生產廠家日月光半導體公司“出走”,以2100億元新臺幣金額被國際知名私募股權基金美商凱雷集團公開收購全部流通股份,創(chuàng)下臺灣收購案最大金額。 這對臺灣島內的半導體行業(yè)的現(xiàn)狀和未來出路都有一定影響。
韓國:政府支持 更顯強勁
韓國產業(yè)資源部日前表示,為了支持半導體等領域的中小設備業(yè)者之設備投資,將募集1500億韓圜的企業(yè)供需基金,而三星電子、海力士半導體、東部電子等3大半導體企業(yè),也將提供其量產線作為韓國新的設備、材料之測試平臺,以促成設備、材料領域之國產化。
為了支持半導體等領域的中小設備業(yè)者,韓國產業(yè)資源部在今年11月中旬與三星電子、LG電子、海力士半導體、LPL、三星SDI、東部電子等韓國6大企業(yè)及韓國金融機構,共同締結了“半導體、顯示器雙贏合約”,并擬定了投資、評價、研發(fā)等3大推動計劃,希望藉此提高韓國企業(yè)及國家的競爭力,帶動韓國半導體等產業(yè)的第二次躍升。 [!--empirenews.page--]
此次的“半導體、顯示器雙贏合約”,主要特色便在于希望同時解決韓國中小設備、材料業(yè)者在拓展海外市場、資金取得及技術商用化的難題。其中,最值得一提者,便是在半導體領域,由三星電子、海力士、東部電子等韓國3大半導體業(yè)者提供量產線作為測試平臺,并且共同來評價國產設備、材料的性能,選拔出優(yōu)秀的設備、材料后,使其可以與銷售進行連結,形成綜合性的支持體系。預料此舉將有助于解決韓國設備業(yè)者在進出海外市場時,所遭遇到無法提出獲得現(xiàn)場測試認證的數據之瓶頸。
至于為了促成設備、材料的根源技術商用化,將于明年至2011年止的5年間,投入2500韓圜,與大企業(yè)共同推動的“設備、材料根源技術商用化事業(yè)”,主要將以生產45~32納米級半導體產品的次世代半導體制造設備技術為核心領域,除了要確保擁有根源技術外,另一目標則是希望藉由在3~5年內推動15種根源技術的商用化,以支持韓國的設備、材料業(yè)者進入全球排名前20大。
韓國企業(yè)雖在半導體產業(yè)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全球市場亦具有最強的競爭力,然而在設備、材料領域之國產化比率上,卻一直處于落后的地位,因此,如何透過與大企業(yè)的伙伴關系,培育其設備、材料業(yè)者,以提高國產化比率,一直是韓國政府產業(yè)推動政策重點所在,此次的合作計劃若能順利執(zhí)行,影響層面將不僅止于韓國半導體產業(yè)的躍升,而將擴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競爭對手。
日本:江河日下 謀求振興
日本半導體業(yè)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據2006年最近公布的全球半導體業(yè)市場份額,日本半導體廠商合計僅占20%左右,對比上世紀80年代占有世界市場50%以上份額的盛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日本半導體產業(yè)的根基正在不斷下沉,其實早在四年前,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廠商東芝公司就被韓國三星公司超過,降為世界第三位,2004年更是跌至第七,2005年有所上升,名列第四,今年繼續(xù)保持在原位。其他日本半導體廠商在世界市場上的排名也連年持續(xù)走低。
據美國iSuppli公司的最新統(tǒng)計,200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比2004年增長200多億美元,總額為2370億美元。然而日本大型半導體廠商包括NEC電子公司和由日立與三菱電機半導體部門合并組成的瑞薩技術公司,都大幅度地減少了贏利。以NEC電子為例,其2005年的銷售額為57.1億美元,與2004年相比,降低了12.2%,世界排名也降為第10名。而全球主要半導體廠商2005年的平均增長率為4.4%。 另據日本電波新聞2006年1月中旬報道,日本包括半導體器件在內的電子零部件的2005年銷售額,比2004年下降6.2%,為91668億日元。
日本半導體業(yè)的亮點是日本東芝公司,其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7名,升為2005年的第4名,銷售額為93.6億美元。預計其2005財年的利潤率為10%。對此做出主要貢獻的是用于iPod便攜式音樂播放器等方面的與非型快速擦寫存儲器。日本專門生產存儲器的Elpida公司本來應該有一定贏利,然而2005年該公司投資2000億日元,建設300mm硅圓片廠,因此其將會有小額虧損。
更為致命的是,日本半導體廠商在全球化上已經落后于人。目前日本半導體廠商的國內銷售比例高達60%至70%,而國外銷售比例則在30%至40%之間。相對而言,全球著名半導體廠商的海外銷售比例則達到70%至80%,因此可以說日本半導體廠商的銷售屬于典型的“窩里橫”。
為了突破困局,振興日本半導體業(yè), 2006年1月日本日立、東芝和瑞薩科技公司將聯(lián)合成立一家合作生產最先進的半導體器件的生產廠。該廠將投入1000億日元的資金。他們計劃從2007年開始生產數字家電的核心元件———新一代的單芯片集成系統(tǒng)器件(SoC),工藝水平達到45納米節(jié)點的要求。新工廠將建在東芝公司位于日本西南部大分縣的廠區(qū),或瑞薩科技公司位于東京北部茨城縣的廠區(qū)。
2006年,日本東芝、索尼等7大半導體公司設備投資達到1.014萬億日元,較上年度增長7%,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投資,7家半導體企業(yè)的投資額約占日本全部半導體投資的90%。
東芝公司將投資3540億日元,增幅達22%,主要用于攜帶音樂播放器中使用的NAND型閃存的擴產。索尼公司投資1700億日元,較上年增長21%,主要用于擴大CMOS(相輔金屬氧化膜半導體)傳感器的生產。但美國英特爾和韓國三星本年度各自的投資計劃均超過7000億日元,市場內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另據最新消息,東芝公司在上述計劃外,還計劃追加投資1.7萬億日元,主要用于新工廠的建設、新型SED平板生產、美國西屋電氣的收購,2008年前共計投資達2萬億日元。
美國:獨占鰲頭 放眼全球
據市場調研公司iSuppli最新發(fā)表的數據,由于在電子設備設計方面占有主導地位,美國仍然是對半導體支出影響最大的國家。據iSuppli的數據,預計2006年美國的電子系統(tǒng)設計將推動34.9%的全球半導體采購,影響當年621億美元的芯片銷售額。iSuppli表示,這比2005年的583億美元上升了6.6%。
“美國是電子設計大國,但傾向于把實際的制造業(yè)務外包給其它國家,這種對比非常強烈?!?iSuppli的OEM支出分析師Min-Sun Moon表示?!半m然美國電子設備的實際生產在下降,但該國影響半導體支出的設計活動仍呈上升之勢?!?
美國在2006年有英特爾、德州儀器等五家半導體廠家穩(wěn)居十五強,盡管有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在虎視眈眈,緊追其后;歐洲也在加緊步伐,強占席位,中國大陸(香港)和印度近年來發(fā)展迅速,但這并不能撼動美國的主導地位,它通過站穩(wěn)本土,尋求海外合作的方式,在世界各地,顯示自己獨占螯頭的實力。
縱觀200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盡管歐洲、美國、日本等半導體產業(yè)發(fā)達國家略顯疲態(tài),市場銷售額與2005年相比也有所衰退,但總體來說,亞太地區(qū)半導體產業(yè)的發(fā)展堪稱一枝獨秀。中國的飛速發(fā)展,韓國的表現(xiàn)亮麗,印度的異軍突起,東南亞的奮起直追,更是令昔日老大們發(fā)出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 感慨。種種跡象表明,亞太地區(qū)今后將成為推動全球半導體應用不斷前進的火車頭。[!--empirenews.page--]